通脹預期升溫,持有現金被視為必輸的行為,不過自己寧願蝕底, 也長期保留相當高的現金比重,這是打防守其中一個主要招式。 保持現金在手,不怕一時周轉不靈, 要被逼在不理想的價位賤賣手上的資產套現, 如果出現絕世入市好機會,也可以立即拍板,不用左度加度, 究竟是否應該要換馬,以至耽誤時機。自己最近是積極炒股票, 卻不是瘋狂入市滿倉出擊,以現今世界能見度之低, 十上十落是賭博,並不明智。
要明白知足的道理,要追求好的股票及好的時機,而不是追求最好的股票及最佳的時機。炒恆生賺5%,同日買其他股票更佳,可是自己根本未有那份本事,而且有5%,總比太過完美主義,耽誤時機什麼都沒有為佳。
不少投資者犯上其中一個基本錯誤,是過份迷戀往績兼後知後覺,物件變質之後仍癡心錯付。正如宏利在很多人心目中,仍是一隻絕世股王。不錯宏利在1999至2007年之間,的確卓越非凡,但海嘯一役已時移勢易,今非昔比,基本條件有變之後,相信極難重拾光輝。要在大股中穩中求勝,追求長線高回報,一定要捨宏利而改向中資股著眼。
很多人都拒絕熊市反彈時炒股票,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在短炒,是投機者的行為。相反我卻絕對贊同投資者在每次熊市反彈中試?入市的。我的理由十分簡單,便是我們一般投資者根本沒有可能預測到哪一次反彈是熊市反彈,而哪一次不是真正的股市見底反彈。雖然熊市反彈炒股票確實是十分消磨投資者的鬥志,因為時常出現賺了又蝕回出去的情況,不過只有這樣堅持每次反彈都試?入市,投資者才有機會捕捉到大市真正見底的那一刻。熊市反彈不入市,想一入市便是真正見底的那一刻,世界上是沒有那麼便宜的事情。
我發現一般投資者心裡面都有一個枷鎖,便是喜歡以之前的高價來決定現價是否抵買。比方說,如果一檔股票2007年時曾做過5元,而現在由1元升到了2元,雖然已經升了1倍,但是他們直覺覺得此股還是值得買的。相反,如果那檔股票2007年時最高都只是2元,現在都已經差不多2元了,即使市盈率多低,都認為此股再升的空間一定有限。我們可以假設一般投資者都有這樣的心態,亞倫國際2007年時最高位是1.5元左右,現價等於那時的高位,要散戶於現在入貨難過登天。因此,如果它有能力再次升穿1.72元,我們可以猜想買家一定不是一般的投資者,或者他們擁有比散戶多的資訊。Victoria認為屆時再跟入的勝算比起拿起幅圖表,找支援位元博反彈更實在。
買賣股票除了基本分析外,技術分析也是重要的訊息。從技術走勢,可以印證我們對基本分析的想法。因?這個市場上,一定有人比我們先一步知道一些訊息。
Victoria從前選股都是從下而上的,即是從個別公司公佈業績時或股東增持資訊去找股票,甚少從上而下,即是從研究行業再去找出最好的公司從而選擇股票。
這個方法的好處便是令我對個別公司的經營狀況十分清楚,有時候可能連公司主席都曾經見過好幾次面。壞處卻是對行業的瞭解未必十分清楚,因為業績中主要都是談及公司本身,沒有怎樣著墨於行業的細節。
巴菲特師承價值投資祖師格雷厄姆, 但最後還是揚棄了老師的教導, 不注重買便宜貨. 他說: 重要的不是買進便宜的公司, 而是以合理價格買進好公司. 言下之意, 是不是可以理解為: 便宜沒好貨呢?當我們執著于公司的估值, 拼命估算股票價格是偏高還是偏低的時候, 我們有可能錯過了決定投資成績最重要的一些東西. 我們執著于為公司估值, 有沒有想過, 公司股票的價格呈現給我們的時候, 這些價格也正在估我們的值呢? 它們估的, 是我們透過價格看到公司的本質的能力, 這些能力, 通過在投資市場的成績反映出來.
即使是買賣同一家公司, 不同的買賣手法導致的投資結果也可以大不相同. 股票的交易是持續進行的, 我們不能忽視一個現象: 股票的價格是有可能因市場過分貪婪或過分恐懼而明顯地過高或過低. 如果在價格持續上升時買入, 我們大有可能搭順風車得到自己都意外的厚利, 但如果我們選擇了逢低買進, 越買越低, 有可能泥足深陷, 虧損達到不能忍受的地步, 即使投資者有足夠實力持貨, 結果好的是等到谷底翻身獲利但浪費了時間, 悲劇的結果可能是因為等待太久, 即使公司確實是好的, 股價也在後來大升, 但我們已經在之前因各種原因被迫沽出而無緣享受這個大升了.